馮小剛執導的《唐山大地震》(After Shock, 2010) 改編自加拿大華裔女作家張翎的小說《餘震》。
《唐山》的宣傳海報沒有故事內容或影評,只有「23秒,32年」這個時間對比。「23 -32」一個簡單的數字倒置,卻清晰地勾畫出故事裡那23秒地理上的震動,換來的卻是一家人心靈上32年的餘震。這讓我想到家庭治療大師維珍尼亞.薩提雅 (Virginia Satir) 的冰山隱喻 (personal iceberg metaphor),在露於水面可見的冰山底下,藏伏著更大而不可見的冰山實體,正好用以借喻由張靜初飾演的方登,那三十二年努力生活底下,是壓抑著童年創傷的心路歷程。
故事取材自1976年7月28日在唐山發生的一場8.2級強烈地震,其中卡車司機方大強為了救活太太元妮而喪生。元妮在拯救人員協助救亡的過程中,要從姊弟方登和方達二選其一時,媽媽以為姊姊存活機會不大,就在情不得已的情況下,選擇了弟弟。親耳聽著媽媽最終的決擇,「救弟弟」這三個字頓然成了方登心靈傷口難以磨滅的烙印。後來,方登被救活過來,並被解放軍王德清夫婦領養;生命雖是被拯救了,而心理創傷和陰影卻是揮之不去,破碎的心靈一直埋在瓦礫之下,等待救援。直至2008年汶川大地震,方登當上救護志願者,巧合地與弟弟和母親重遇,才解開她三十二年來「西紅柿的心結」。
在我看來,西紅柿在電影中是一個愛的象徵,是「愛護、照顧、選上、沒有忘記」的代號;然而,在方登潛存的記憶中,卻是一個「欺騙與遺棄」的印記。地震前一天的下午,姊弟兩人在新買回來的風扇前乘涼,弟弟搶先吃了一個西紅柿。水盆裡只剩下一個,按公平分配,照道理是留給姊姊的吧!晚上,弟弟還想吃,媽媽竟然毫不考慮地要方登讓給弟弟,只說明天再買。年紀小小的方登,雖然心也愛顧著弟弟,但對於媽媽的偏愛,心裡悶著不高興,就撇著咀說媽媽是騙人的。
的確,媽媽無法兌現她的承諾,留待明天才做的計劃成了虛偽騙人的事實。地震後被大石壓著的方登,在她心存盼望之際,卻聽到媽媽說「救弟弟」,那種徹底被遺棄的感覺,再一次把昨天被欺騙的記憶召喚回來,一個原本很小的家庭爭執,卻因這一場災難,使「欺騙與遺棄」的聲音在方登成長路上不斷迴響著,後來面對男友選擇遺棄他們共同創造的小生命,更讓她感到歷史在不斷循環上演。
冰山之下,是方登生命中的主觀認知、想法、感受、期待和渴望,是她更深層的自我 (Satir, 1991)。方登如很多走過災難的倖存者一樣,患上創傷後壓力症後群 (Post-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)。 方登面對原生家庭的破滅,最初對養父母及周遭的人產生極度的疏離感,情緒表現麻木,畏懼停留在心裡而不能開口說話;及後較能適應新家庭生活時,表面上是渡過了最震盪的時刻,可是那種強烈的害怕、無助和驚恐的情緒,卻壓抑到潛意識中,故此經常發惡夢;方登心底那種被拒絶和不被愛的情懷,在怨恨親母的潛意識驅使下,也不自覺地投射到養母身上。也許她自己也不明白,儘管養母對她百般遷就和疼愛,她總是與養母格外疏離,而跟養父的感情就較為貼近。亦因為那份對母親原型 (mother archetype) 的執著,認定當母親應對女兒不離不棄,故儘管與男友分離,她仍堅持把女兒生下來,當一個她自己心目中的母親。
「西紅柿都給你洗乾淨了,媽沒騙你。」一場地震把那個「明天」推遲了三十二年。方登與家人重逢,重新進入當年處境,了解那「23秒,32年」的客觀事實,感受家人的痛,明白母親對她不能忘懷的思念之後,方登心底下的冰山才開始解凍,壓在瓦礫下的心靈漸漸甦醒過來,積壓了32年西紅柿的心結才被融化。
參考資料:Satir, V., Banmen, J., Gerberm J. & Gomori, M. (1991). The Satir Model: Family Therapy and Beyond. Palo Alto, CA: Science & Behavior Books, Inc.
【小點】